二十九、李斯与韩非:同窗之谊为何演变成生死之争(秦王求贤若渴,为何一代法家韩非最终饮恨咸阳狱?)
发布日期:2025-08-25 00:33 点击次数:122
李斯来到秦国后,劝说秦王政要趁秦国强大之时灭六国诸侯,完成统一大业,更为秦王政提出了具体的离间之计。李斯的战略很得秦王政的青睐,也因此获得了秦王政的信赖,后因这番提议被任命为客卿。
当李斯听到秦王政下逐客令时,和其他客卿一样,李斯也是在心里直喊冤枉。但和其他客卿又不一样,愿意奋力争取的李斯不愿接受这个事实,他决定用自己那出色的才华来劝一劝秦王政,挽回秦王政的心,让他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是坏人。于是,李斯便一气呵成,写下了一篇万古流芳的名作《谏逐客书》。秦王政读了这封劝谏书后,看到了其中列举的秦国历史,读到了其中提到的每一个道理,便立即被李斯的文采所感染,瞬间有了收回命令的想法。于是,不顾本国官员的惋惜,秦王政便下令撤销了逐客令。
自李斯上《谏逐客书》之后,秦王政便对这个贤臣越来越看重。当时秦王政刚接过政权,正需要有一批贤臣来辅佐自己,李斯的出现刚好给了秦王政一个很大的帮助,为此,秦王政任命李斯为廷尉,属秦国九卿之一,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。李斯在秦国有了自己的一席之位以后,便开始在这上面大施拳脚。此时的李斯已然到了当年自己所认为的米仓老鼠的地位,因此,李斯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极其爱惜,无时不在担心着自己的地位会有失去的一天。想起当年他离开荀子的时候对荀子说过的话:贫困和卑贱是他最鄙夷的悲哀生活。我们便足以理解为何李斯会死死地抓住自己的权力,不顾一切地往上爬,而绝对不愿让自己再退回起点-那段当小吏的无趣生活对李斯来说太不堪回首了。
李斯对处境的看重让他成功官拜九卿,在不久之后更是登上了丞相的宝座。但这种过分偏激的看重也注定令其成为李斯的死穴,让李斯因此而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。不说后来李斯帮赵高发动了沙丘之变,助纣为虐的他因此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。单就从当下的事来说,李斯便做了一件令后人极其诟病的事来,这件事便是妒杀韩非。
韩非是韩国人,韩王室的公子。年轻时跟随大儒荀子学习,和李斯曾有同窗之谊。韩非和李斯一样,也对刑法之学颇有兴趣,对帝王之术深有研究。但在性格方面和李斯大相径庭。李斯此人的道德观基本是法家的,儒家的仁义之学对他丝毫没有吸引力,这也是他最后放弃了自己的国家而选择秦国的原因。韩非虽也是法学人士,仁义的道德观在他身上却也占有一席之地,因此他并没有选择当时强大的秦国,而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时已衰微的韩国。当然,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,他们的身世也是很大的因素之一。李斯在楚国是平民一个,毫无地位,韩非却是韩国的公子,这种处境的相异也注定了两人不同的选择。
韩非和李斯一样,是荀子的得意学生,但韩非本身有一个缺点,对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,这个缺点便是口吃。一个口吃的人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个傻子,最起码不会是一个聪明人。这当然是一种偏见,但对于这种偏见,韩非的心正如他的嘴巴一样,根本无力去争辩。因此,韩非虽然有意在韩王面前立功,却总是得不到韩王的重用。当然,将韩非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归在口吃上面是有点肤浅的。韩非之所以得不到重用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韩王的平庸,这种平庸注定了韩王根本没有足够眼光去挖掘这个人才。毕竟,当时韩非给韩王提的建议很多都是以上书的形式,而韩非的文笔可是令当时的大家李斯都自叹不如的。因此,韩王的平庸注定了韩非这个人才被埋没的命运。
韩非见自己的建议从未被韩王重视过,心里便起了牢骚,他认为这是“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”,便愤而退离朝政,当一个愤世嫉俗的文人,写起了他的文章。结果,在这段时间内,韩非将一股怒气激发了他的灵感,竟写成了洋洋洒洒十万余言的文章,其中包括《孤愤》《五蠹》《内外储》《说林》《说难》等著作。
韩非的书籍渐渐在当时的名人之间传播着,人们也开始认识了这个法学的新一代人物、因此,韩非的名声越来越响。但是,虽然如此,韩王仍然对韩非这个结巴不屑一顾,韩非在韩国的境遇并没有因为他的文章而有所改善。但是,有所为必然有所得,韩非的文章已经传到了秦国,当时,有秦国人便将韩非的文章推荐给了秦王政。到了这时候,韩非的曙光终于来了。
秦王政看了韩非的《孤愤》《五蠹》等书,便觉得这个人非但文采斐然,更是见识非凡,当下便对韩非起了敬佩之情,直言:“嗟乎,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!”这句话就如同孔子那句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一样,可见在看完文章的当下,秦王政心里对韩非确实有了一个神仙般的向往。
秦王政对韩非的钦佩之色满溢于脸,却苦于没机会和写下这些文章的作者见上一面,聊聊哲学,聊聊世界。这种思之切、求之难的心情被李斯瞧出来了,为实现秦王政的愿望,李斯便向秦王政讲述了这个作者的身世。秦王政得知作者是韩国公子以后,便下了急攻韩国的命令,因为他希望能借此而威胁韩王献出韩非。
这次进攻对韩王造成了很大的威胁,但当韩王知道秦王政不过是为了一个韩非时,便立即下令韩非以韩国使者的身份进入秦国,说服秦王停战。于是,在秦王的逼迫下,韩非终于从韩王那里获得了他的第一个重任。
秦王政成功地迎来了韩非,正式见到了这个心中期盼已久的贤人。不知道当秦王政发现韩非是一个结巴的时候,心里是否会有一点讶异的神色。但是,有文章的好感在前,韩非的结巴并不会让秦王政对他的看法有任何改观。而在和韩非的正面交谈之后,秦王政对这个韩国公子也有了更大的兴趣。在他心里,韩非绝对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。
但是,虽然秦王政对韩非颇有好感,并没有因此而信任并重用韩非。在秦王政的心里,韩非或许只是一个能人,而郑国的事迹也还在时刻地提醒着他:必须多注意这些外国人。因此关于是否重用韩非,秦王政更希望能和李斯这些大臣商量商量。这之后,历史的说法基本都倾向于李斯因为忌妒韩非、怕韩非抢了自己的碗饭而劝秦王政杀了韩非。其实,杀韩非一事或许有李斯的小肚量问题,但其中还有更大的原因。
当时秦王政已经在准备攻灭六国的事,而按照李斯的战略,弱小的韩国是排在六国里的第一个的。但是韩非是韩国公子,他当然不会赞同李斯的战略,因此便和李斯产生了意见相左的矛盾。这便让李斯觉得,韩非这人绝对是阻挡自己继续前进的敌人。因此,本就对韩非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而有所忌妒的李斯,这时候便将韩非视为政治上的最大敌人。
此外,从《战国策》里还记载了另外一件事。在秦王政着手攻伐六国之后,很快地,韩、魏两国便已经处在苟延残喘的地步,对此,其余四国便打算再次结成合纵联盟来对抗秦国。为破这次联盟,秦王政派出了姚贾去劝说分化四国。但是,利用这个机会,韩非对姚贾进行了毁谤,说其是“世监门子,梁之大盗,赵之逐臣”,使秦王政曾一度不信任姚贾而将其召回,多次中断劝说的任务。因此,姚贾也和韩非结下了恩怨。
这之后,姚贾便和李斯站在了同一战线,两人合起来设计除掉韩非。这两个人便向秦王政上言,说韩非是韩国公子,心系韩国,并无心向秦,与其留为后患,还不如将其定罪斩杀。秦王政虽然爱惜韩非是个才子,但在政治上毕竟不敢用他,留着非但用处不大,更有可能成为后患,便同意李斯的建议,令李斯随便给他网织个罪名,将其关押起来。
后来,韩非在监牢里收到了李斯令人送给他的毒药,无处陈情的他,最后只能选择自杀。此时,秦王政觉得韩非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贤人,便后悔不已,令人立即前往监牢赦免韩非。可惜,还是晚了一步,这时候韩非却已经死了。
从韩非的事迹中可以看出,当时韩非在秦国的时候仍一味护着韩国,这便是秦王政无法重用韩非的原因,更是成了李斯除掉韩非的原因之一。因此,当讲起李斯和韩非的事迹时,对于李斯的一味责怪是不全面的。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或许掺杂些许李斯个人对韩非的嫉恨,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各为其主的无奈选择。
李斯除掉韩非这件事究竟是对是错,现在已经很难去判定了。但是,能判定李斯功绩的事件还有一大堆,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制定统一六国的策略。这份想法在吕不韦还在世的时候便已经在秦王政心里酝酿了,这时候,秦王政权力在手,便风风火火地干起来。
秦王政统一六国的道路,正式开启了!
#中国古代史##历史#


邂逅光影山西


中国男篮力克新西兰晋级决赛


跨境财税是做什么的?跨境电商要交哪些税?看完这篇都懂了


临汾一小学新建厨房餐厅项目2公司串标被罚5525.21元


秘鲁大使馆认证委托函


导热胶分类全解析:从手机散热到新能源电池,不同场景如何选材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