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产品展示 >

亲叔叔也不放过?宗馥莉铁腕“削藩”,娃哈哈上演真实版权力游戏

发布日期:2025-10-10 22:04 点击次数:132

现实世界永远比电视剧魔幻,尤其是有钱人的世界。

你以为宫斗剧里皇子们为了个破王位斗得你死我活就算极限了?朋友,你还是太年轻,建议多看看财经新闻,尤其是关于家族企业传承的,那才叫一个刀刀见红,杀伐果断。

最近,娃哈哈这艘承载了几代人童年记忆的巨轮,就在上演一出现实版的“权力的游戏”,新王登基,老臣们的好日子,似乎也到头了。

故事的钩子,就是上海和浙江的几个娃哈哈老工厂,突然发现自己连“娃哈哈”这块金字招牌都不能用了。

这事儿听起来就离谱。

就像你家楼下开了三十年的“王记麻辣烫”,突然有一天告诉你,老板还是那个老板,但因为他儿子不喜欢“王”这个姓,以后改名叫“李记麻辣烫”了,你说你懵不懵。

上海那家工厂,2002年就扎根了,在魔都卖了20多年桶装水,去年营收一个多亿,市场前三,妥妥的一方诸侯。老板宗伟还是宗庆后的亲戚,当年也是老爷子扶上马的。

结果呢?新主子宗馥莉一个电话,连夜停工;一纸律师函,商标收回;一套市场监管组合拳,产品查封。

动作干净利落。电话通知。律师函跟上。一套组合拳直接把你打懵。

什么?你还想讲讲旧情?

不好意思,现代商战里,最不值钱的就是旧情,最值钱的是控制权。

上海的宗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想找宗馥莉谈谈,发现根本找不到人。最后被逼无奈,只能含泪注册了个“沪小娃”,还得在宣传上玩命暗示“同宗同源”,翻译过来就是:“各位大哥大姐,水还是那个水,人还是那个人,就是名字被收走了,大家看在往日的情分上,继续照顾生意啊。”

这种操作,堪比拳击比赛,比的不是谁拳头硬,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,直接KO。

如果说上海的事儿是“削藩”,那浙江大本营的操作就是“釜底抽薪”。

浙江的工厂,原本是产销一体的亲儿子,自己生产自己卖,小日子过得美滋滋。结果宗馥莉一道指令,所有订单全部转移给一家叫“迅尔城通”的公司。

这家公司什么来头?表面上法人不是宗馥莉,但股权穿透一下,背后是她的宏胜集团100%控股。

翻译一下,就是把你家的饭碗直接端走,放到我自己桌上。

没了商标。没了订单。利润暴跌。

老工厂们从“老板”变成了“打工仔”,每生产一桶水,就赚那点可怜的2.75元加工费。而迅尔城通转手就把水价从6.5元涨到7元,多出来的利润,一分都不会分给累死累活的生产线。

这叫什么?这就叫精准地卸磨杀驴,而且驴还得感恩戴德给你继续拉磨,因为除了拉磨它已经没别的活路了。

很多人看不懂,说宗馥莉这操作也太狠了,不念旧情,简直是商业妲己。

但你如果站在她的角度,用“第一性原理”去追问,就会发现,这根本不是狠不狠的问题,而是“不这么做会死吗?”的问题。

答案是,她认为,不这么做,娃哈哈这艘大船的未来,可能会死。

娃哈哈这艘船,表面看着风光,但就像一份体检报告,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,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。历史遗留的股权问题,就是那个最大的阴影。

“娃哈哈”这个商标,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,使用权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。这意味着,宗馥莉即使接了班,也只是个“代理船长”,船上还有一堆老股东、老臣子,人人都有话语权。

这对于一个想要彻底改革、把企业烙上自己印记的二代来说,是绝对无法容忍的。

这就好比你接手了一台用了三十年的旧电脑,开机要一分钟,打开个文件都卡半天,里面装满了你爹留下的各种老软件和奇怪文件。你是选择小心翼翼地一个个清理,祈祷别删错东西导致系统崩溃?还是选择直接格式化C盘,重装一个干净的、属于自己的新系统?

宗馥莉选择了后者。

她正在对娃哈哈进行一次彻底的“系统重装”。

收回商标使用权,把订单转移到自己100%控股的公司,这都不是目的,而是格式化旧硬盘的手段。她的真正目的,是推出一个全新的、完全由自己掌控的“操作系统”——“娃小宗”。

这个名字起得就很有灵性,既有“娃”,传承了血脉;又有“宗”,宣示了主权。

她要做的,是一场豪赌,赌自己能用几年时间,把消费者对“娃哈哈”几十年的品牌认知和情感,平移到“娃小宗”身上。

这就像告诉所有老顾客,你们信赖了几十年的主治医生退休了,现在由他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女儿接手。你知道他们有血缘关系,技术可能更先进,但你还会毫不犹豫地把身家性命交给她吗?

这就是商业里最难的“信任迁移”。

在这场残酷的商业变革里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几方利益的博弈:

【平台方】宗馥莉和她的宏胜集团,是最大的赢家。通过这次重塑,她把权力、利润、供应链全部收归己有,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,为未来的资本运作或者大刀阔斧的改革铺平了道路。这是一种典型的“快种快收”模式,快速出清旧势力,快速建立新秩序。

【商家/公司】原来的老工厂、老股东们,是最大的输家。他们从利益共同体,一夜之间变成了被革命的对象。过去靠着“娃哈哈”这棵大树,可能有点“瞎积薄发”的成分,日子过得太安逸,现在风向变了,才发现自己除了依附品牌,什么都没有。

【用户】也就是我们这些消费者。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太大变化,水还是那个水。但长期看,品牌的情感价值正在被稀释。“娃哈哈”三个字承载的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,换成“娃小宗”,这份情怀还在吗?这是个巨大的问号。

【监管/相关方】国资股东显然是不满的,发函调查就是信号。但商业的铁蹄滚滚向前,只要程序上没大问题,这种内部的利益调整,外人很难干涉。

说到底,宗馥莉做的,是一件所有强势的二代接班人都想做,但很少有人敢做得这么决绝的事情。

她不是在修修补补,她是在推倒重建。

这背后没有温情脉脉,只有冷酷的商业逻辑。一个无法被100%掌控的品牌,对于一个想要开创自己时代的领导者来说,就是最大的原罪。

至于那些被牺牲掉的经销商、老员工、小股东,他们的阵痛,只是新帝国建立过程中,必然要付出的代价。

唏嘘吗?非常唏嘘。

但这,就是商业的本来面目。它从来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温良恭俭让,它就是一场在规则之下的战争,比拼的是谁的意志更坚定,谁的手段更凌厉,谁更能承受变革的代价。

接下来,就看“娃小宗”这个新招牌,能不能接住从“娃哈哈”这块金字招牌里,被硬生生抽走的灵魂了。
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