郝柏村跟随蒋介石6年,晚年称:蒋最大错误,就是接受雅尔塔协定
发布日期:2025-08-18 14:01 点击次数:110
1945年2月4日,克里米亚半岛上,三位大佬在冰天雪地里坐下来定天下:美国、英国、苏联——而身为反法西斯主力之一的中国,却被拒之门外。没有发言权、没有席位,却被写进条款,失去大连、旅顺港的租借权,还得默认外蒙古独立。这场“强权宴席”到底藏了多少猫腻?蒋介石为什么会默默点头?真相,远比你想象的更震撼。
有人说,蒋介石那一招是“精明求胜”,硬是用换子弹的代价换来苏联对日作战。也有人咬牙称他“卖国求荣”,把大格局压在民族尊严上。国民党内外争论不休:到底是高明布局,还是自拔脚下的绊脚石?在这场国际大戏里,谁在背后暗中操盘?答案,还得从蒋介石当时的纠结说起。
1945年初春,欧洲战火将熄,美国总统罗斯福、英国首相丘吉尔、苏联领袖斯大林相约雅尔塔,彼此你来我往,互换筹码。条款里明确:苏联对日作战换取大连、旅顺港二十五年租期,以及中东铁路控制权,同时外蒙古独立。国内却是一锅乱炖——重庆的老百姓从街头巷尾的电台里听到消息,骂娘声此起彼伏;南京的知识分子白天在报纸上批判,晚上到酒馆里举杯疑问。有人叫好“借苏打日军”,有人怒斥“国家主权被拱手奉上”。每个人都在等蒋介石给个交代。
协议公布后,舆论一度出现短暂平静,好像大家都在等风来。报纸头版偶尔也提一嘴,却很快被抗日胜利庆典和政治斗争的硝烟淹没。但在暗处,怒火翻腾:左翼报纸直指“卖国条款无人制衡”,解放区的干部通过地下电台呼吁群众警惕;国民党内部亦有将领私下质疑,“到底为了打日本,牺牲多少底线?”表面上大家微笑握手,背后却人心惶惶,等待新一轮对峙。
惊天反转出现在苏联红军进东三省后。原本约定的“联合作战”变成了“左手打日军,右手扶共产党”。此前蒋介石寄望的苏联援兵,反倒成了中共在东北迅速崛起的跳板。旅顺、长春一带陷入多方角力,国民党部队被迫退守关内。那一刻,先前埋下的“依赖外援”伏笔彻底爆炸:你把门打开欢迎他进来,结果室内的家具都被搬走,家破人亡的画面一幕幕浮现。
事态看似得到暂时缓解:苏联红军在协议期满后开始撤离,国共两派谈判停火,东北局面出现短暂“宁静”。可惜表面的风平浪静下,真正的风暴才要来:资源、铁路、民心,三方争夺愈演愈烈。运输线被断、粮饷被扣、群众被迫摇摆;苏联撤出后,新签的中苏友好条约里,却把中东铁路的管理权又悄悄掏空。此时,国共双方裂痕已深,原本的合作窗口瞬间关上和解无望。
说实话,这出国际大戏真是让人拍案叫绝——你把国家主权当筹码,别人却拿去投机倒把,还得低头喊声感谢。蒋介石的妥协被吹成“战略高招”,实际就是一次看似无奈、实则被动的失算。口口声声要“维护主权”,却把最关键的谈判席让给了别人;自诩“大将风范”,却在国际棋局中沦为“配角”。如果这是高明手段,估计世界也只在电影里才见得到。真要给这么一笔“精巧买卖”打分,不知道是该给满分,还是留个零头给反思用。
你说,蒋介石是无奈的战略让步,还是咱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“卖国”?既有一派主张“软着陆换来抗战资源”,也有人痛斥“丢失尊严丢得连门牙都没了”。在国家利益和现实压力之间,你会怎么选?欢迎留言,来聊聊你的答案!


身材跟迪丽热巴不相上下,杨幂咋捧都不红,今搭陈建斌终于火了


京东京造创想家Pro和京东京造领航家哪个更好?对比揭晓答案


沈玉琳确诊白血病后再发文:期待带着笑容回到观众面前


2025退休族逆袭!双份收入+政策保障,年轻人饭碗稳吗?


卷发棒夹板买哪个牌子好?6款热销产品,轻松打造魅力卷发!


项立刚怒斥蔡澜,拍三级片起家,逼迫陈宝莲,假装文化人徒有虚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