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意昂体育介绍 >

半年前白宫握手言欢,现在贸易战打响,美印发生了什么?

发布日期:2025-08-10 18:57 点击次数:119

前言

387亿美元!这笔账,足够让特朗普睡不着觉。这就是2024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的惊人数字,也是这场美印大战的真正导火索。

半年前还在白宫握手言欢的"老铁",如今却在推特上互撕,25%的报复性关税、"死亡经济体"的恶毒攻击轮番上演。

面对美国史无前例的经济封杀,莫迪为何敢放狠话要当"世界第三"?这场21世纪最精彩的国际大戏,到底谁能笑到最后?

作者-盐

387亿美元的账单,如何引爆美印"兄弟阋墙"

说起来也够讽刺的。

就在今年2月份,莫迪还是特朗普第二任期最早造访白宫的世界领导人之一,两人握手拥抱,亲如兄弟。

短短6个月后,这对"塑料兄弟"就翻脸比翻书还快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开骂,称印度是"死亡经济体",甚至放狠话"不在乎印度与俄罗斯一起坠入深渊"。

这种羞辱性的言论,简直是在莫迪脸上扇巴掌。

但账还得算明白。

根据最新贸易数据,2024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387亿美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

在特朗普眼里,这就是印度在"薅美国羊毛",而且薅得理直气壮,这怎么能忍?于是乎,25%的关税大棒抡起来就打,随后又加码到50%。

更让特朗普火大的是印度的"背叛"。

自从俄乌冲突爆发,印度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从冲突前不足10万桶/日飙升至2023年的180万桶/日以上。

俄罗斯已经超越伊拉克、沙特,成为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国。

表面上,美国声称印度购买俄油是在"资助俄罗斯的战争机器",要求印度支持制裁俄罗斯。

实质上呢?特朗普政府就是希望印度转而购买美国的石油和军事装备,改善美国的贸易状况。

可印度偏偏不买账。印度外交部回应美国指责时相当硬气:进口完全基于市场因素,旨在确保14亿印度人民的能源安全。

更绝的是,印度还钻了制裁的空子。

大量俄罗斯原油经过印度精炼后,部分产品又出口到包括欧洲、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国家。

印度已然跻身世界第二大石油产品出口国之列,因为制裁并不涵盖在俄境外精炼的产品。

这种"曲线救国"的操作,让美国既愤怒又无奈。

当美国亮出制裁大棒,印度为何敢于"左右逢源"

面对特朗普的贬低和威胁,莫迪的回应相当硬气。

"全球局势不稳定,各国都在关注自身利益,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,因此印度必须在保护经济利益方面保持警惕。"

这番话听起来客气,实际上是在告诉美国:别想拿我当小弟使唤。

印度的底气从哪来?

说到底,还是那句老话:不结盟政策的历史传承。

从尼赫鲁时代开始,印度就坚持在大国间保持平衡,既不完全倒向苏联,也不完全依附美国。

这种"墙头草"策略看似摇摆,实则是中等强国的生存智慧。

布鲁金斯学会南亚专家坦维·马丹一语中的:"印度外交的最大成功在于避免选边站队。"

在当今这个多极化世界,印度的这种外交艺术更显珍贵。

美国想要印度在印太地区当"马前卒",遏制中国崛起。

但印度玩得精明,既和美国搞"四方安全对话",又和中国、俄罗斯在金砖机制内深度合作。

既从俄罗斯买便宜石油,又和美国做军火生意。

既在联合国投票时"弃权"不得罪俄罗斯,又在具体制裁上给美欧留面子。

这种"左右逢源"的策略让美国很头疼。

几十年来,美国花了大力气想把印度拉入西方阵营,结果印度始终保持着"东西方之间的战术平衡"。

莫迪政府不仅没有服软,反而更加坚定地呼吁国内"本土制造":"吾等仅会购置印度人所制造之产品。"

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我们要走自己的路,不受任何人摆布。

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预测更让美国焦虑:印度可能在202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。

如果这个预测成真,那么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。

到那时,美国想要"教训"印度,可就更没那么容易了。

从"世界工厂"到"世界第三",印度的野心有多大

莫迪的雄心壮志听起来很美,但现实有多骨感?

先看看印度的家底。

当前印度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,2025年其GDP预计达4.187万亿美元,稍高于日本的4.186万亿美元。

但要跻身世界前三,印度必须超越德国,这意味着其经济体量至少需要增长约1万亿美元。

这个目标有多难?

虽然印度经济在2023-24财年实现了7.3%的增长,并有望在2025-26年继续保持6.3%-6.8%的增速,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。

但要实现莫迪的雄心壮志,仍面临巨大挑战。

最大的问题是制造业基础薄弱。

莫迪2014年启动"印度制造"计划时,目标是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提高到25%。

结果11年后,这一比例不升反降,从17%下降到13%,创196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

印度经济结构中,服务业贡献了超过50%的GDP,而非制造业。

对比一下就明白了: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28.1%,美国19.6%,印度只有13.2%。

差距一目了然。

更要命的是就业和贫困问题。

虽然整体经济增长迅速,但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日益严重,印度仍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

这些人几乎没有购买力,莫迪口中的"内循环"从何谈起?

农业部门的数据更让人唏嘘。

虽然雇佣了45.5%的劳动力,但对GDP的贡献仅为18.4%。

这意味着将近一半的印度人在从事低效率的农业生产,这种结构性问题不解决,经济转型就是空谈。

外国直接投资的数据也不乐观。

2008年FDI占印度GDP的3.6%,但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0.8%。

2023-24年度印度的总FDI降至710亿美元,创五年来新低。

这说明什么?

国际资本对印度的信心在下降,营商环境、基础设施、官僚主义等老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善。

美印翻脸背后,一个新世界正在悄然诞生

这场美印大战,表面上看是两国的经济纠纷。

实际上,它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国际格局变化。

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格雷厄姆·艾利森一语道破天机:"印度崛起是21世纪地缘政治最重要的变量之一。"

这话什么意思?

简单说,就是新兴大国不再愿意当传统霸权的"小弟"了。

美国习惯了"说一不二"的日子,要求盟友言听计从。

但印度展示出的战略自主性和顽强的民族主义,给美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。

这种挫败感不仅来自印度,中国的崛起、俄罗斯的反击、欧盟的独立,都在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。

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评估显示,美印贸易摩擦可能使印度GDP增长率下降0.3-0.5个百分点。

但这个代价,印度似乎愿意承担。

因为更重要的是原则:国家主权不容侵犯。

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更耐人寻味。

印度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前翻倍,俄印能源合作对全球能源格局影响深远。

这意味着,美国想要通过能源制裁"教训"印度的企图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
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也指出了一个重要趋势:美印贸易争端可能引发更多发展中国家寻求多元化贸易伙伴。

这将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,减少对美国的依赖。

从这个角度看,特朗普的"制裁大棒"不仅没能让印度屈服,反而加速了全球经济的"去美国化"进程。

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价值观的多元化。

长期以来,美国以"民主价值观"的名义要求其他国家跟随。

但印度的选择表明,即使是民主国家,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追求。

"华盛顿共识"正在被"新德里共识"、"北京共识"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所挑战。

美印关系的紧张对峙,揭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。

在各国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的时代,战略自主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。

这场大国博弈的结果,不仅关乎美印两国,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秩序的重塑。

一个更加多极化、更加平等的世界,正在悄然诞生。

结语

这场美印"塑料兄弟情"的彻底翻脸,说白了就是一个道理:国际关系里,永远的利益比永远的朋友更靠谱。

在这个变局时代,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
面对这样的世界变局,你觉得下一个"硬刚"美国的会是谁?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,小国又该如何自处?

信息来源: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