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产品展示 >

特朗普为何宣称“加沙战争已结束”?再打下去,对中国是极大利好

发布日期:2025-10-24 01:42 点击次数:74

特朗普在以色列议会那句“加沙战争已结束”像是一颗烟花,绚丽却让人眩晕。

站在台下的以色列议长把他比作“可载入犹太史册”的人物,这场面够戏剧;真正的主角内塔尼亚胡和哈马斯没在埃及签字台上现身,这出戏就更令人怀疑它的结局和诚意。

把这局国际博弈拆开来看,可以用《三国》的老梗打包:乌克兰战场像正面交锋,美西方与俄罗斯已把精力耗尽;中东成为侧翼的“奇战场”,一波又一波的行动把美国拉扯得顾此失彼。

有人把这比作“夷陵之战”的现代版本,差别只在阵地更复杂。

奥巴马在2016年卸任演说里提到俄罗斯的国际吸引力有限,这一认识在美国战略调整中留了痕迹:对华竞争被提上桌面,但现实里美国却不得不在多个战场分兵。

回到眼前的“和平剧本”,历史给了教训。

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曾被寄予厚望,1995年拉宾遇刺让协议变成了纸上谈兵。

以此类推,任何没有全方位担保、没有当事双方共同签章的和解都容易脆弱。

特朗普这套“20条计划”没有交由联合国存档,靠四国担保——美国、埃及、土耳其、卡塔尔——就期望稳定中东,显得单薄。

中东的三大影响圈交错,少了什叶派的深度参与和背书,和平基础自然不牢靠。

经济层面则把逻辑推得更直白。

布朗大学“战争成本核算”项目的统计显示,自冲突爆发至今年10月,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约为217亿美元;若把更广的中东支出算在内,数字达到313.5亿到337.7亿美元。

这样的大手笔在美国国内引发压力:兵力、军资与社会民生之间的矛盾被放大,有声音提出把国防研发资金调剂用于军饷或国内优先项,政治分配上的撕裂愈发明显。

对中国而言,这种外耗带来的战略分心和财政压力确实构成了机会:美国如果长期把资源投向中东,而非亚太,其在印太的影响力和盟友动员能力会被削弱。

有一个对立观点也值得认真看待:持续冲突并非单纯利好。

能源价格波动、航运线路风险和全球供应链被扰乱,对中国这样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和资源的国家同样带来不利。

石油价格飙升会推高进口成本,通胀压力传导回国内,制造业和出口端可能承受更高成本。

战略上,地区不稳也可能逼迫中国在外交上投入更多斡旋精力,短期内对外经贸布局造成扰动。

多角度观察会发现,特朗普的高调停火宣言既有国内政治考量,也有遏制被动扩散战略成本的意图。

把这场博弈看成一出政治戏并不完全错误,但把戏背后的资源流向、历史教训与现实利益纠葛更值得盯紧。

作者认为,真正能决定加沙局势稳定的并非几场仪式或一句豪言,而是能否形成包含所有关键当事方、具有国际法律效力和长期监督机制的协议。

开头的那句“加沙战争已结束”留在耳边:它像承诺,也像烟花,光亮过后谁来收场?

讨论中最感兴趣的是:如果冲突继续,美国的外耗会给全球权力格局带来哪些连锁反应,读者愿意怎么看这张复杂的棋盘?

欢迎留言分享看法。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