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新闻动态 >

当年轻人“躺平”在景区扶梯上,无声的反抗正在撕裂旅游业的傲慢

发布日期:2025-08-10 06:39 点击次数:80

七月九日,下午四点十七分。杭州天屿山海拔300米的观景台上,热浪扭曲了远处的西湖轮廓。但此刻,比天气更灼热的,是社交媒体上一段被疯狂转发的视频:一排排年轻人,面无表情,甚至带着点安详的呆滞,像超市传送带上的货物,被一道巨大的、银光闪闪的自动扶梯,沉默地、匀速地、毫无波澜地,运送到山顶。没有汗流浃背的狼狈,没有气喘吁吁的征服感,只有一种近乎荒诞的平静。评论区炸了:“窝囊,但好爽!”“山:我裂开了…”“当代年轻人登顶新姿势:站着,且不费力!”

这,就是“窝囊旅游”席卷全国的第一个爆点——“窝囊爬山”。

而就在同一时间,千里之外的浙江安吉,龙出没峡谷。27岁的上海程序员小王,刚刚经历了他人生中最“怂”也最“爽”的漂流。没有想象中的激流勇进、水花四溅、肾上腺素飙升。他租了一个巨大的、橘黄色的、形似甜甜圈的充气筏,然后在工作人员“请躺好,放松”的指示下,被轻轻推进了一段800米长的浅水缓流区。水深不过膝,流速堪比公园里的观光船。他仰面朝天,看着峡谷上方被切割成细长条的蓝天白云,听着旁边树林里不知名的鸟叫,身体随着水流微微晃荡,手机里单曲循环着一首《大眠》。他没划一下桨,没发出一声尖叫,只是……躺着。用他的话说:“感觉灵魂出窍了五分钟,把996的魂儿给漂回来了。” 旁边筏子上,一个妆容精致的姑娘甚至敷起了面膜。这就是“窝囊漂流”——在浅浅的水流里,放逐肉身,也放逐焦虑。

更绝的在湖北黄石。那个曾经以惊险刺激著称的“天空之城”玻璃观景平台。如今,它旁边竖起了一个新项目——“温柔蹦极”。高度从70米骤降到25米,自由落体变成了绳索缓降。失重感?接近于无。尖叫?大可不必。穿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甚至会贴心地问一句:“需要帮您拍个淡定的表情包吗?” 结果,这个被戏称为“窝囊蹦极”的项目,门票销量在暑期暴涨了4倍!平台上最火的视频,是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,在缓降过程中全程面无表情地比着“耶”,配文:“跳了,但又没完全跳。怂了,但怂得理直气壮。” 点赞百万,评论清一色的“世另我”(世界上的另一个我)。

当“窝囊”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艺术,它撕开的,是整整一代人疲惫不堪的精神内里,和对这个疯狂加速世界最温柔的抵抗。

想想看,就在一年前,甚至几个月前,旅游的主流叙事是什么?是“特种兵式旅游”!24小时极限打卡五座城,日均暴走三万步,红眼航班配青旅床位,用生命去“征服”地图上的坐标点。朋友圈里晒的是凌晨四点的火车站,是挤到变形的网红店打卡照,是累到虚脱却强撑笑容的“值了!”。那是一种近乎自虐的荣耀,一种在社交媒体上兑换存在感的硬通货——看,我多能吃苦,我多有执行力,我的青春多么“燃”!

可“燃”过之后呢?只剩下被掏空的身体,和比出发前更深的虚无感。

于是,反转来得如此迅猛而决绝。从“特种兵”到“窝囊废”,仿佛一夜之间,年轻人集体按下了人生的“降速键”。他们不再热衷于“征服”山川湖海,而是追求“被山川湖海温柔托举”的体验。他们不再需要向谁证明“我能行”,而是坦然承认“我不想那么累”。他们把“窝囊”这个曾经带着羞辱色彩的词,高高举起,做成一面自嘲也自洽的旗帜,上面写着:“认怂保平安,躺平即正义”。

这不是懒!这是被生活毒打后,刻进骨子里的生存智慧。

让我们看看这些“窝囊游客”的画像吧:

上海,陆家嘴某顶级写字楼。 刚熬完一个大项目的Lisa,凌晨两点关掉电脑,感觉心脏跳得像要罢工。她年薪百万,光鲜亮丽,是朋友圈里的“人生赢家”。可只有她自己知道,连续失眠的夜晚有多长,抽屉里抗焦虑的药瓶换得有多勤。她需要的旅行是什么?是能让她彻底放空,不用动脑子,不用社交,甚至不用走路的地方。于是,她毫不犹豫地预定了天屿山的扶梯票。“当我在那个冰冷的、毫无感情的金属扶梯上缓缓上升,看着旁边徒步登山的人汗如雨下,气喘如牛,那一刻,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解脱。我不需要再‘证明’什么了,花钱买个省力,买份清净,买几个小时不做‘Lisa总’的时光,值!” 她的语气平静,却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。中产的精致利己主义?不,这是高压精英最后的自救。花钱买“不费力”,成了他们续命的生理盐水。

北京,回龙观某出租屋。 二胎妈妈李姐,刚和婆婆因为育儿观念大吵一架,老公在一旁和稀泥。生活的鸡毛蒜皮压得她喘不过气。她渴望逃离,但不是去什么天涯海角,而是去一个能让她短暂“消失”、不用当妈当妻子当儿媳的地方。安吉的“躺漂”成了她的选择。当她在那个橘黄色的充气筏上躺平,任由微凉的溪水推着缓缓前行,峡谷的风吹过脸颊,周围只有水声和鸟鸣。她闭上眼,眼泪无声地滑落,混进溪水里。“那半个小时,世界终于安静了。没人喊妈妈,没人问晚饭吃什么,没人指责我哪里做得不对。我就想当一会儿废物,不行吗?” 她的声音哽咽。家庭主妇的自我放逐?不,这是无数被困在琐碎日常里的女性,在窒息前抢夺的一口氧气。漂流筏成了她们临时的诺亚方舟。

深圳,华强北附近的一个小创业公司。 阿强第三次创业失败,合伙人卷款跑路,债主堵门。他站在公司天台,看着脚下车水马龙,有那么一瞬间,万念俱灰。朋友硬把他拖去了黄石的“温柔蹦极”。站上25米的跳台,他依然害怕,双腿发软。但当绳索开始缓慢下降,失重感被控制到几乎可以忽略,他反而奇异地平静下来。缓慢下降的过程,像极了他人生的“慢镜头回放”。恐惧还在,但不再致命。“就…挺没出息的,对吧?连蹦极都不敢玩真的。但你知道吗?当我知道我‘怂’得这么安全,这么理直气壮,反而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。摔不死,就还能继续。” 他自嘲地笑了笑,眼神里却有了点光。失败者的自我麻痹?不,这是悬崖边的人,用最低的风险成本,在体验一次象征性的“坠落”,然后告诉自己:看,不过如此,我还活着。那根缓降的绳索,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安全绳。

“窝囊旅游”的爆火,狠狠地抽了传统旅游业一个响亮的耳光!

过去几十年,旅游产品设计者沉迷于制造“奇观”和“刺激”。更高的蹦极台!更险的玻璃栈道!更湍急的漂流!更密集的打卡点!他们把游客当成永动机,默认所有人都渴望“挑战极限”,追求“巅峰体验”。他们用“来都来了”的道德绑架,和“不玩等于白来”的消费主义话术,驱赶着人们去经历本不必要的疲惫甚至风险。

他们忽略了,或者说傲慢地无视了:游客,首先是人。是会被工作压垮、被生活磋磨、被情绪消耗的,疲惫不堪的普通人。

当年轻人集体用脚投票,选择“窝囊三件套”——爬山靠扶梯,漂流靠躺平,蹦极靠缓降——选择“低体力消耗、弱刺激性、高安全性”时,他们发出的信号清晰无比:老子/老娘累了!旅游不是为了找罪受,是为了回血!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X,是为了承认自己也是会累的凡人!

这不是消费降级,是体验升级!是情绪价值的彻底觉醒!

看看数据吧,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滚烫的需求:安吉的“窝囊漂流”单日门票销售额干到40万!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飙升43.8%!湖北“温柔蹦极”带火“天空之城”,酒店预订直接拉高50.7%!抖音上#窝囊旅游#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轻松破3500万!评论区成了大型“认怂”现场,洋溢着“菜但爱玩”的欢乐和共鸣。“窝囊”从一个贬义词,逆袭成了年轻人表达“反内卷”人生态度的最强社交货币!自嘲的背后,是强大的群体认同和归属感——看,我不是一个人,我们都在用这种方式,温柔地对抗这个操蛋的世界。

“窝囊旅游”的兴起,是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传统旅游业的傲慢与迟钝,更照出了时代情绪的巨大转向。

当无锡动物园里那只懒洋洋啃着竹子、对游客爱答不理的熊猫,能让游客心甘情愿驻足8小时,带动周边文创销量激增时;当“躺着漂流”、“坐电梯上山”、“温柔蹦极”成为新爆款时;当年轻人把“又怂又爽”奉为旅行圭臬时……那些还在鼓吹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、沉迷于打造“极限挑战”的景区管理者们,该醒醒了!

未来的旅游业,拼的不是谁的项目更刺激,而是谁的服务更懂“人性之脆弱”,更能抚慰“灵魂之疲惫”。

这不是说安全不重要。恰恰相反!“窝囊”不等于管理松懈!浅水漂流区需要更密集的安全员巡视;缓降蹦极的设备需要更频繁的检修维护;登山扶梯的承载量和应急预案必须万无一失!因为“窝囊游客”追求的“安全感”,是实打实的底线保障。

更重要的是,警惕同质化!别一窝蜂都去建扶梯、搞缓降、挖浅水漂流道!“窝囊”的精髓在于情绪价值的精准供给,在于对在地资源的巧妙转化! 浙江神仙居的扶梯为什么能出圈?因为它不只是交通工具,本身就成了观山景的独特视角!湖北“天空之城”的温柔蹦极为什么成功?因为它利用了原有的惊险地标,制造了强烈的“反差萌”!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,只会让“窝囊”迅速贬值,变成另一种乏味的套路。

说到底,“窝囊旅游”的流行,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。它宣告着:旅游的本质,正在从向外“证明自我”,回归到向内“滋养自我”。

年轻人用他们的“窝囊”姿态,狠狠嘲弄了那个鼓吹“吃得苦中苦”、崇尚“拼命才能赢”的旧脚本。他们清醒地认识到:人生这场马拉松,真正的智慧不是永远冲刺,而是懂得何时该“省力”,何时该“躺平”恢复元气。在扶梯上登顶的平静,在缓流中放空的疗愈,在低空缓降中获得的掌控感……这些“窝囊”的瞬间,是他们从高压生活中抢夺回来的、珍贵的喘息权,是他们在钢筋水泥丛林里为自己搭建的、临时的心灵避难所。

所以,别再居高临下地嘲笑他们“窝囊”!当你在格子间里被KPI追得焦头烂额,当你在家庭琐事中感到窒息,当你在人生低谷中挣扎沉浮……或许,你也该试试,当个“窝囊”的游客。

放下“必须征服”的执念,卸下“证明自己”的重担。坦然地坐上那架通往山顶的扶梯,躺进那条随波逐流的充气筏,体验一次没有尖叫的缓降。允许自己“怂”一会儿,“废”一阵。

因为,真正的勇敢,有时恰恰在于敢于承认:我累了,我需要休息。而这份敢于“认怂”的坦荡,才是对抗这个荒诞世界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力量。

窝囊吗?或许吧。但它让我们,还能继续走下去。这就够了。

查看更多